2025 Tableau Iron Viz 决赛:探讨野生动物撞击与航空飞行安全
在过去的 15 年里,Iron Viz 一直是每年 TC 大会现场用户和全球线上观众热切关注的盛事。在这场数据可视化对决中,三位选手需在 20 分钟内挑战搭建完整的仪表板,并在随后的三分钟演示中争夺冠军。
今年,竞赛数据由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提供,以“全美航空器遭遇的野生动物撞击事件”为题,旨在提升航空安全并减少对野生动物的伤害。
此外,由 2024 年冠军、数据可视化协会执行董事以及 Tableau 首席解决方案工程师组成的评审团,将按照设计、分析、故事讲述三大维度进行综合打分。
经过激烈角逐,Bo McCready 凭借简洁却强有力的作品摘得本年度 Iron Viz 桂冠!而作为由全球社区粉丝票选出来的冠军,Ryan Soares 将在 Vizzies 颁奖礼接受褒奖。
图片 想必你早已好奇拉满,让我们马上来解读这三份可视化作品,探索一下他们都讲述了哪些独特的数据故事吧~
01 候鸟迁徙的艰难旅程
针对这个 Viz,评审团的评价是:将技术实力、独特视角与精准叙事完美融合。通过创造性地运用参数、计算与交互功能,他打造出真正展翅高飞的可视化作品。
结合作品来看, Ryan Soares 以深邃的夜空蓝为底色,并通过四大板块、步步递进的互动体验,以数据可视化打造出一次富有沉浸感的“候鸟迁徙”模拟体验。
趋势演绎:历史鸟击报告
在仪表板首页,首页的面积图展示了 1990–2024 年鸟击总量,突出 2020 年疫情期间的骤降以及 2024 年的最高峰,让我们一眼看清鸟类撞击从“1743 次”一路攀升到“14713 次”的趋势,直观感受危险的累积重量。
物种探索:沉浸式候鸟视角
在 P2,三类候鸟的手绘剪影与可点击的蓝色气泡相映成趣。读者可从 Chimney Swift(烟囱雨燕)、Western Meadowlark(普通夜鹰) 或 Common Nighthawk(西草地鹨)中自主选择任一鸟类,并在右侧切换查看不同鸟类的撞击总数、常见迁徙区域和月度撞击次数。
在这个部分,Ryan 深入到种类差异、季节波动和地理分布进行分析。
热度地图用紫色填充标识常见迁徙区域,配合注释说明(“至少报告 5 次撞击的州”),让我们看清哪些州是候鸟冬季迁徙的高危地带。在下方的月度柱状图中,橙色标注的冬季迁徙月份与灰色的其他月份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迁徙期撞击风险更高的规律。
路线决策:交互式机场地图
随后,他升级了交互式地图来模拟选址,让观众感受机场分布对飞行安全的影响。在这一地图中,候鸟常见迁徙区用紫色标注,白点代表机场位置。
借助 Tableau 参数操作与空间计算功能,读者可主动“选择旅行路线”。点击起点(绿色★),再点终点(蓝色×),右侧视图将同步列出路线上涵盖的机场。
这样的设计,既让人们站在候鸟视角,真切感受到候鸟迁徙时面临的生命威胁;同时,也能促使人们理解保障安全飞行空间的必要性,判断哪条路线能最大限度避开危险。
风险评估:查看路线与撞击报告
在最后的可视化中,通过汇总里程、撞击总数、途经机场及月度风险,Ryan 再次让用户对“安全飞行窗口”有全面洞察:
顶部的三个关键指标,让观众一眼掌握迁徙里程与风险规模。
地图中央用半透明弧线连通起点与终点,并在沿线圈点突出显示途经机场。
竖向气泡图列表列出这些机场及各自的撞击次数(用气泡大小或颜色深浅区分)。
条形图进一步分解该路径上各月撞击分布,帮助用户判断“哪个月飞行风险最低”。
总体来看, Viz 中的参数运用与平滑动画,让整场鸟类迁徙模拟既有技术亮点又不失美感。同时在数据分析上,Ryan 既把握了大趋势,也兼顾了物种和空间的多维洞察。
在故事叙事方面,循序渐进的页面浏览方式也让冷冰冰的数据更有温度,让你不再只看图表,而是懂得换位体会候鸟的生死考验,并感受“保护这些鸟儿赖以翱翔的天空”应当成为每个人的行动召唤。
正是这种设计、分析与叙事三者交织的力量,使且成为本届 Iron Viz 最受粉丝喜爱的作品。
02 野生动物撞击
针对这个 Viz,评审团的点评是:Kathryn McCrindle 以创新手法揭示了野生动物撞击事件的演变趋势:突出显示飞机最常受损部位、严重程度与最常涉事物种。她运用醒目视觉元素、动态效果以及由多层环形图构建的定制化「损伤驾驶舱」,清晰呈现飞机与鸟类碰撞的风险。
但人类如何应对这种风险?Kathryn 通过「危险区域」地图更进一步:聚光灯效果的创新设计,能直观揭示机场周边环境对整体撞击风险的影响。数据驱动的方法与雅致的设计,造就了这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洞察看板。
结合作品来看,Kathryn 将三个仪表板视图有机串联,逐步引领观众从“我们该担忧吗”到“了解撞击机理”,再到“探索机场周边风险”的深度洞察。
概览:野生动物撞击趋势与高发物种
在首页灰蓝的背景上,醒目的大字标题配以机翼轮廓(背景图像)和 10 处飞机受击部位的气泡,瞬间抓住了大家的视觉焦点。
通过左侧文本说明,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1990 至 2023 年,96% 的野生动物撞击报告涉及鸟类,并提出“风险上升抑或是报告更全?”的问题。如有需要,可通过左下角的筛选器控件切换查看不同程度的部位损坏,进一步聚焦致使飞机“严重损坏”的案件。
右上方的橙色折线图则直观呈现撞击总数从千余起飙升至近两万起的走势,中间虽有疫情短暂回落,却迅速反弹至新高。
下方条形图列出了“最常与飞机发生碰撞的鸟类”,如哀鸽、环颈鸻、家燕、美洲隼和角百灵,并支持通过点击条形实现全局联动。
部位:环形跑道图剖析受损情况
为了更好地探究撞击发生的机制,Kathryn 在第二个仪表板中用环形跑道图分别展示了发动机、机头、挡风玻璃、灯具、起落架、雷达罩、机翼/旋翼、机身、螺旋桨、尾部及其他共 11 个受损部位的表现与变化。
内圈(粉色):各部位占所有撞击的比例
中圈(黄色):其中造成损坏的比例
外圈(红色):严重损坏的比例
比如,界面右上方的“页面”功能滑块定位到 2023 年,圆形跑道图清晰显示了:
发动机有 15 起撞击,一旦撞击便有较高的严重损坏风险;挡风玻璃有 5 起撞击,多数仅造成轻微损伤;机头、起落架、机翼/旋翼和螺旋桨等部件亦各自呈现不同层级的风险分布,而灯具几乎虽有撞击却鲜少酿成重大损害。
当切换到右侧的三组趋势图,更能发现宏观规律:
自 1990 年以来撞击事件持续攀升,唯有疫情爆发期间短暂下滑;
总体损伤次数保持平稳,但轻微与严重损伤占比正稳步下降;
自 2013 年起严重损毁事件和占比双双走低,尤其在 2016 年后降幅明显,反映出相关缓解措施初见成效。
通过色彩分层与环形跑道图的创新结合,Kathryn 将“哪儿最易损、损伤有多严重,以及是否在减少”这三重问题一并呈现,为航空安全与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精准、可行的洞见。
危险区域:探索机场周边环境风险
在最后的视图中,全美的机场被呈现为可交互的蓝色气泡标记,气泡大小对应机场 5 英里范围内的撞击次数。Kathryn 指出:94% 的撞击发生在离机场 5 英里内的起降阶段。
点击任意机场后,右侧区域将显示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如湿地、农田或城市等,从而分析“周边环境是否加剧撞击风险”。如此,让用户能够跳出数据表面,真正意识到环境因素对鸟击风险的影响,为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了思路。
03 注重安全的两个时代
虽然可视化设计层面并不及 Ryan 作品那般精致,但 Bo McCready 充分表现了个人崇尚的极简风格。据他本人介绍,这种风格是受到了 2019 年因癌症去世的 Tableau 愿景大使、前 Iron Viz 决赛选手 Kelly Martin 的影响。
你可能会好奇,到底有多简洁?让我们结合 Viz 来看看:
从整个可视化与设计来看,并没有使用过多的交互操作功能,就连页面切换,都沿用的是 Tableau 最基础的“故事点”功能。
开篇定义:一览改革前后的两个时代
首页, Bo 通过文字标题阐明了 1990–2009 和 2010–2023 为两个时代,设定了改革前后的时间范围。
下方是以暖橙和明黄两种渐变色区分改革前后的年度撞击次数柱状图,左侧文案提及 2009 年 “哈德逊河奇迹” 事件及其后数次安全改革,右上引用了 FAA 生物学家 John Weller 的话:“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 1549 次航班事故的前与后展开的”。
透过色彩,观众就能立即感知:2009 年“哈德逊河奇迹”事件标志着鸟击安全管理的分水岭,虽整体撞击趋势持续走高,却伴随严重损伤率的下降,暗示缓解策略已初见成效。
而在底部,Bo 用五个中空的花型射线图展示了芝加哥奥黑尔、达拉斯/沃斯堡、丹佛、肯尼迪和孟菲斯五大机场从 1990 到 2023 年的月度撞击趋势。同样,颜色表示时代的不同。
相比传统条形或地图标注,这种径向可视化既紧凑又直观,让人轻松比对不同机场在同一视野中的月份分布差异。
深入探索:矩阵细分呈现年月撞击
接着,Bo 使用矩阵化布局将 1990–2023 年的撞击事件按年度与月份粒度同时呈现,让读者可在同一平面一览季节性波动及长周期变化,极大提高了探索效率。可以看到:
顶部用白色柱状图勾勒出每年撞击总量的上升趋势,橙色横线标示出 2009 年“哈德逊河奇迹”前后两个时代;
核心矩阵由 12 行(月)× 34 列(年)的气泡(饼图)组成,大小对应撞击次数。红色边缘强调“严重损坏”事件,未加边缘的白色则代表普通撞击;
右侧的月度汇总条形图,将 1990–2023 年每个月的累计次数用白橙条并置,以柱长直观呈现季节高峰;
左上说明文字和右上 Dolbeer & Wright 引言,为观众提供上下文和焦点:“优先管控高风险物种”,强化了矩阵探索的目的。
通过上下左右的联合解读,观众被自然引导去思考:迁徙期是否该加强监测?严重损伤的分布又提示了哪些应优先管控的机场或物种?
挖掘洞见:风险正在逐渐降低?
随后,通过仪表板的“使用参数控制内容可见性”功能,Bo 在同一界面中引导观众逐层认知鸟击风险的真相:
首先,屏幕中央竖直排列着 33 个橙色小圆点,配文“2023 年有 33 起造成严重损害的撞击”,一下子把焦点拉到最严重的那部分事件上。
接着,视角突然拉远,整个画面被成千上万颗白色圆形标记填满,文字提示“超过 16,000 起撞击都只是轻微碰撞”,这才让人明白:严重事故在所有报告中不过沧海一粟。
随后,Bo 通过参数控件聚焦到圣地亚哥机场。画面中只有白色小点,再也找不到橙色严重事故,印证了“该机场 2023 年无一起重大损害”。
最后,点状时间线从 1990 延伸到 2023:上排的白点逐年增多,显示总体撞击量在攀升;下排的橙点却始终稀疏平稳,尤其是 2009 年后几乎没什么波动。
通过配以“即便报告数量上涨,你的风险依然非常非常低”这句话,Bo 强调了:在持续增长的撞击数据背后,严重损害事件依旧极为罕见,体系中的安全措施已在起作用。
致敬前辈:大道至简,大美天成
最后,Bo 引用了 Kelly Martin 的金句 “美是有意义的设计……它融合了最佳实践与创造力,在简洁、清晰与高效之间达成平衡。”,不仅呼应了全篇风格,也激励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思维清晰与行动高效。
而画面下方的“云朵”按钮标示“点击查看 Kelly 基于此数据集的开创性作品”,为观众提供了进一步探索其原作的入口。
通过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Bo 讲述了一个动人故事,也正是这种简洁、明快而富有层次的叙事,让他的作品在众多精彩可视化中脱颖而出,问鼎冠军。
版权声明:本文中所列的数据可视化作品图片均来源于 Tableau Public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